青岛农业大学首页

青岛农业大学巴瑟斯学院乡村振兴先锋队赴青岛西贤都村实践服务团: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开新局;科技助力,农业发展谱华章;青春笃行,乡村建设添佳绩

          浏览数:0

  7月15日至7月30日,青岛农业大学巴瑟斯未来农业科技学院乡村振兴先锋队前往青岛市莱西市望城街道西贤都村开展“青春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充分发挥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等学科专业优势,通过科技帮扶、产业调研、文化宣传、生态保护等多元形式,为西贤都村的乡村振兴事业注入青春活力。

  产业调研把脉问诊,技术培训精准施策

  7月15日,团队成员在抵达西贤都村后分成三个小组,通过发放200余份调查问卷、走访50余户村民、召开10场座谈会等多样化形式,分别对村里的奶牛养殖场、果园种植区和蔬菜大棚等乡村产业展开深入调研,全面掌握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发现,西贤都村虽然具备良好的农业基础,但仍存在种植技术落后、产业链条短、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

  在蔬菜大棚里,团队成员亲身参与农事劳作,观察作物长势、学习田间管理,大家将调研成果与实际生产结合,向农户传授简易种植技巧,协助优化种植流程。通过“调研 + 实践”双轨并行,把知识落到田间地头,努力为破解产业难题、激活乡村发展活力添砖加瓦 。

  文化挖掘传承薪火,生态保护共建家园

  在产业帮扶的同时,团队还特别注重乡村文化振兴和生态保护。队员们深入村庄,走访调研村中20余位老人,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西贤都村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的珍贵资料,并精心编撰成《西贤都村文化志》,举办了为期2天的民俗文化展览活动,展出老照片、农具、手工艺品等展品100余件,吸引了300余名村民参观。

  生态保护方面,队员们开展了“绿色乡村”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发放环保手册、举办环保知识竞赛、组织垃圾分类示范等多元化活动,向村民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团队还协助村委会制定了《西贤都村生态环境保护三年规划》,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具体建议,助力乡村生态发展。

  校地合作长效机制,青春实践硕果累累

  7月27日,实践团队在西贤都村文化广场举行了隆重的成果汇报会。会上,团队展示了精心制作的产业升级规划方案、文化宣传视频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议书。村委会主任王大力表示,青岛农大的师生为西贤都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对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完成调研报告3份,举办技术培训5场,培训村民150余人次,帮助建立电商平台1个,整理文化资料5万余字。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实践团队与西贤都村建立了长期帮扶机制,未来将通过定期回访、远程指导等方式持续助力乡村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师生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浇灌希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队员们纷纷表示,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奋斗与敢于实践的勇气,青年学子应搭建起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桥梁,以实践为起点,凝聚农业精神,绘就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