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0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为深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守护民族之魂、激活文化基因的号召,青岛农业大学巴瑟斯未来农业科技学院“‘乡’约古韵承文脉,千年文化下乡行”实践服务团于7月12日至18日赴淄博市淄川区开展了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调研,实践团队聚焦文化传承与传播责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古韵寻踪:探文化根脉,悟历史底蕴
7月12日,团队走进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沿着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历史脉络,细览陶瓷文物的演变轨迹。通过全息投影、数字沙盘等现代展陈技术,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淄博陶瓷的千年窑火传承。随后,成员们前往淄博市图书馆,翻阅地方文献、红色史料,系统梳理淄博红色先驱事迹,为后续调研报告积累扎实素材。
13日,实践团登上海岱楼,深耕典籍,收集到大量淄博传统文化原始资料,在周村古商城考察中,成员们实地考察历史建筑特色,聚焦“文化资源活化”课题,重点关注“瑞蚨祥”等老字号的经营现状,探讨传统街区与现代发展的融合路径,就传统商业街区的活化利用与商户进行深入交流。
14日,团队成员前往齐文化博物馆,近距离研读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深刻理解齐文化“开放、包容、务实”的精神内核。在毗邻的临淄足球博物馆里,古代蹴鞠的皮革球面与现代足球的黑白纹路交相辉映,从汉代鞠城到世界杯赛场,时空对话间,成员们既领略了中国古代体育智慧,也拓宽了对现代足球文化的认知。
15日,团队来到姜太公祠,队员们细致记录建筑形制、雕刻纹样,用镜头定格独特的艺术细节,感受先贤文化的精神感召。随后,团队来到了焦裕禄纪念馆,馆内的影像资料与实物展品生动再现了“县委书记的榜样”扎根兰考、鞠躬尽瘁的一生。通过参观“故乡热土”、“临危受命”等展区,队员们深刻体悟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实践赋能:习传统技艺,听基层心声
16日,带着前期的文化积淀,实践团转入实地实践环节,走进淄博陶瓷实践基地。作为中国陶瓷重镇,淄博的窑火已燃烧千年,团队成员提前设计采访提纲,与基地传承人深入交流,详细记录了陶瓷技艺的传承现状与创新探索,此外,成员们亲手体验拉坯、彩绘等工艺,在泥土与釉色的交融中,切身感受“匠心守艺”的执着。
薪火相传:传文化星火,续奋进征程
17日,实践团来到董家村,通过展板宣讲、互动问答等形式,向村民普及红色文化与齐鲁文化知识,同时发放调查问卷,系统收集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数据,为后续文化传播提供参考。
18日,团队走进当地小学,将精心设计的齐鲁文化课件搬上课堂。队员们通过演示“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和“管仲相齐”的治国智慧,让孩子们在欢笑中走近传统文化,课堂上,红色故事与先贤事迹交织,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情怀与民族自信,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了孩子们心里。
此次淄博“三下乡”之行,实践团的脚步从博物馆的文物展柜延伸至田间地头的课堂,从千年窑火的传承现场迈向基层群众的身边,成员们不仅用脚步丈量了齐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以实践触摸到文化传承的温度与力量。未来,实践团将带着调研成果深耕文化传播,让齐地古韵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持续生长,让红色基因与匠心精神如薪火相传,在青春的奋进中续写文化传承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