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首页

青春力量助振兴,实践调研探真知——青岛农业大学巴瑟斯学院赴平邑县武台镇开展社会实践

          浏览数:0

  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果,探寻农业产业发展路径,7月23日青岛农业大学巴瑟斯未来农业科技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赴临沂市平邑县武台镇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团队先后走访当地第一书记工作站、黄桃种植基地、果酒生产企业及特色文化展厅。

  “武台镇能从传统农业乡镇发展为‘中国黄桃之乡’,靠的是党建引领、产业铺路、群众参与。”在第一书记工作站,驻村第一书记封伟、王承明和岳振向实践团队详细介绍了武台镇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武台镇以党支部领办的方式,形成覆盖广泛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同时,多角度推进黄桃产业全链条发展,引进果品深加工技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此外,农户广泛参与黄桃种植、田间管理、电商销售等环节,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第一书记结合自身驻村工作经历,讲述了如何通过争取政策支持、引进优良品种、搭建电商平台,推动黄桃产业从零散种植走向规模化、品牌化的历程,提供了可借鉴的乡村振兴创新实践路径。

  实践团队穿梭于桃园,学习黄桃种植生长情况,了解黄桃产业基本概况,并虚心向农技人员请教种植技术。据了解,武台镇黄桃种植产业形成了涵盖种植、仓储、物流的完整产业链,降低黄桃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产业生产效率,有效增强黄桃产业竞争力。同时,团队注意到,当地不仅通过优化种植模式、改良品种等提升黄桃品质,还引入了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调控土壤湿度和光照,真正将“科技赋能农业”落实到田间地头。

         团队成员发现,当地正着力延伸产业链,通过建设标准化加工厂,将黄桃附加值提升40%以上。同时,团队调研发现,当地正积极发展电商直播产业,开拓当地农业初级产品及深加工产品的销售渠道,利用“互联网+”技术赋能产品营销。此次调研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而“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模式,则是打开致富之门的关键所在。

         随后,实践团队先后参观了当地果酒企业生产车间、武台镇特色文化展厅等,详尽认知了果酒研发全过程,了解了当地特色农产品和非遗文化产品,生动感受着“特色产业撬动乡村经济”的实践途径。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青岛农大学子见证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果,加深了对产业振兴的深刻认识,更深入了解了产业发展的创新之路。未来,农大学子将进一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农业沃土上躬身笃行、实干淬炼,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