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首页

青岛农大巴瑟斯学院“追寻非遗脚步,探秘文化长路”团队赴即墨古城开展社会实践

          浏览数:0

       为进一步贯彻三下乡指导思想,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底蕴,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青岛农业大学巴瑟斯未来农业科技学院“追寻非遗脚步,探秘文化长路”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5日赴即墨古城开展活动。

       即墨古城的历史非常悠久,自隋朝的596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实践团成员采访了古城内的人员,其中有当地的居民,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一位来自哈尔滨的游客表示:“即墨古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既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体验项目,又有琳琅满目的古城特色商品,是一个适合与家人朋友游玩的景点。”另一位在古城附近生活多年的居民说到:“复建后的即墨古城,无不彰显出即墨像极了一座具有独一无二地域特征的、文化与时尚相融合的历史博物馆,让人感受到新时代的新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互相交融之美。”

       诗人白居易曾有言,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即墨孕育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成员体验制作了即墨古城中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榼子,在即墨这一带通常叫饽饽榼子面榼子,尤以葛村的榼子最为有名。榼子做出来的面食花样繁多,在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里发挥巨大用途。师傅从榼子的历史渊源、选材、制作工艺以及做面食时的使用方法与技巧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向队员们介绍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榼子看似简单,实则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师傅展示成品时说,唯有一刀一刀用心雕刻,方能感悟榼子的灵魂所在。榼子上面雕刻的花纹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实践团成员运用榼子成品制作各式各样的面食,从实践中领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灿烂的华夏文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创造力具有推动作用。通过本次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实践队员们明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的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消失在大众的视野这一严峻的问题。队员们深刻感悟到,在相识相知中传承,在活态传承中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走进生活、融入时代,这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最好传承方式。

       万里江山可以易主,文化经典不可再造。文化遗产的力量之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强大的,她有着一股凝聚力,使炎黄子孙的心紧密相连。台湾名家龙应台曾有言,“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作为中华儿女,自应当热爱本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