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首页

农户面对面 调研接地气—青岛农大巴瑟斯学院社会实践侧记

          浏览数:0

    (通讯员:郭若涵)为进一步了解大蒜种植过程及所面对的问题,7月19日,巴瑟斯未来农业科技学院“探寻蒜都文化,打响振兴‘蒜’盘”赴济宁金乡实践服务团来到蒜通天下产业园与当地农户面对面交流探讨。

       金乡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适合大蒜生产。多年来,蒜乡人民广泛采用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等种植技术,所产大蒜个大、皮白、肉黏味香、辣味适中,营养丰富。目前,金乡县常年种植大蒜70万亩,年均产量80万吨,带动周边种植大蒜200余万亩。但是在与农户交流时发现现在的大蒜收入并不高,农民所获取的有效利益有限,“现在受到天气影响,大蒜有时候都收不到,目前人工是最贵的呀,农户有这么多地自己根本照顾不过来。”张大妈向实践成员吴潇敏说到。

       交流结束后,实践团队成员关于大蒜种植的过程制定了调查问卷并将其发放给50位农户,得出的结果符合成员们前期调研得到的预期结果。超过40%的农户表示在大蒜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大蒜早衰、产量不高、大蒜烂脖的问题;超50%的农户表示自己会使用尿素、速效磷肥去施肥;超80%的农户表示遇到问题时会选择农户间交流以解决问题。成员们在调查问卷中发现造成大蒜收益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一、大蒜种植地质量下降。随着连作时间的加长,以及不合理耕作、过量施用化肥、大水漫灌等因素的影响大蒜的种植质量;二是劳动力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大蒜种植过程中机械化程度不高,种植、收获等生产关键环节还没有真正突破,增加了大蒜用工成本;三是缺少专业知识技术的支持。从事大蒜研究的专家较少,农户寻找专业支持的渠道较少。

       实践团队成员们寻求国内外专家教授的帮助,提出了提升蒜田土壤质量,尽量减少无机化肥的使用、实现机械化种植,减少人力成本、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打造大蒜产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大蒜精深加工产品等建议,并向农户提供专业培训、农作物种植手册。

       通过此次考察调研,团队不仅为当地农民解决实践问题提供了方法,而且明白了专业知识应当运用在生活中,而不仅仅停留在课本或者实验室中,作为农业领域的青年一代,我们应当为农民增产做出自己的贡献。